球探体育-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但位于朝阳区的一家击剑俱乐部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剑道上,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的小剑客们手持花剑,或进或退,或攻或守,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教练的指导声、孩子们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画面,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站着,目光追随着孩子们灵活的身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享受击剑带来的纯粹快乐,是我这段时间最开心的事。”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作为北京市击剑运动的推动者之一,她亲历了击剑运动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疫情等挑战给这项运动带来的冲击,随着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孩子重新拾起剑柄,在剑道上找回那份属于运动的激情与乐趣。
击剑运动: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蜕变
击剑,这项源于欧洲古典决斗的传统运动,长期以来被贴上“贵族运动”、“小众项目”的标签,高昂的装备费用、相对稀缺的训练场地以及较高的技术门槛,使得它一度远离普通大众的视野,近十年来,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对体育项目多元化需求的提升,击剑运动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悄然经历着一场“平民化”的革命。

“过去,大家一提击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优雅、神秘,甚至有点遥不可及。”王钰回顾道,“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击剑在锻炼孩子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价值,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学校也开始引入击剑课程。”她指出,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积极推动击剑进校园、举办公益体验课、降低俱乐部准入门槛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促进了击剑人口的增加。“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击剑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成为更多孩子触手可及的运动选择。”
据王钰介绍,目前北京市已有近百所中小学校开设了击剑社团或选修课,注册的青少年击剑俱乐部数量也稳步增长,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穿上击剑服,体验这项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的运动的魅力。
重回剑道:弥补缺失的成长时光
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过去几年,反复的公共卫生事件对线下体育培训造成了巨大冲击,击剑作为一项高度依赖场地、面对面教学的对抗性运动,受到的影響尤为显著,训练中断、比赛取消、俱乐部运营面临困境……孩子们离开熟悉的剑道,剑袋蒙尘,那份与伙伴们挥汗如雨、在竞技中磨砺意志的快乐被迫按下暂停键。
“那段时间,我们都很焦虑。”王钰坦言,不仅协会和俱乐部在寻求线上教学、组织居家训练挑战赛等应对之策,她更担心的是孩子们运动习惯的中断和兴趣的流失。“青少年阶段是培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精神的关键期,长时间的停训对他球探体育们的体能、技术乃至心理都会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一段本该在运动中快乐成长的时光。”
当生活秩序恢复,推动孩子们“重回剑道”成为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联合各区体育部门、俱乐部,迅速组织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恢复性训练营、趣味挑战赛和等级测评活动。“我们刻意降低了初期活动的竞技性,更强调参与性和趣味性,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重新建立与击剑的情感连接,消除长时间隔阂可能带来的生疏感甚至畏惧感。”
在俱乐部里,我们看到,教练们耐心地帮助小队员调整因久未训练而略显生疏的步伐,复习基本的攻防技巧,虽然动作还不那么流畅,战术执行尚显稚嫩,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专注与兴奋,以及得分后发自内心的雀跃,都清晰地传达出他们“回来”的喜悦。
快乐击剑:超越胜负的教育价值
在王钰看来,推动孩子重回剑道,核心目的不仅仅是恢复技术训练或培养专业运动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这个过程,体会击剑运动带来的深层快乐,这种快乐,远不止于赢得比赛那一刻的荣耀。
“击剑是一项非常独特的运动,它不仅是体能的较量,更是智慧、心理和意志的全方位博弈。”王钰深入阐释道,“孩子在练习击剑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在电光火石间观察对手、判断意图、果断决策并精准执行,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专注力、反应速度、独立思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她特别强调了击剑对青少年性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积极影响。“剑道就像一个微缩的人生舞台,孩子们在这里学会如何面对压力,如何优雅地接受胜利,又如何有尊严地承受失败,每一次交锋,都是对抗挫折、建立自信的过程。”王钰分享了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个原本有些内向、缺乏自信的小男孩,通过一年多的击剑训练,不仅技术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变得开朗、勇于表达自己,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也更加积极主动。“他的妈妈告诉我,是击剑让他找到了释放自我、肯定自我的方式,这种内在的成长,比任何奖牌都更有价值。”
为了强化这种“快乐击剑”的理念,北京市击剑协会在组织青少年赛事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除了传统的竞技名次,还设立了“体育精神风尚奖”、“最佳进步奖”、“勇敢拼搏奖”等,鼓励孩子们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享受过程、尊重对手、超越自我。
多方合力:构筑青少年击剑发展的坚实基座

让孩子们持续享受击剑的快乐,并使得这项运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王钰指出,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是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教练是孩子的引路人,其专业水平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孩子的击剑体验和成长。”协会定期组织教练员培训、考核与交流,引入国际先进的青训理念和方法,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是完善青少年击剑赛事体系,构建涵盖U系列赛、俱乐部联赛、校级挑战赛等在内的多元化竞赛平台,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有参赛锻炼的机会,在实战中感受击剑的魅力。
是积极推动体教融合,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将击剑更深入地融入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后服务体系中,让击剑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营造良好的击剑文化氛围,通过媒体宣传、公众开放日、明星运动员互动等活动,向社会大众展示击剑运动的魅力,吸引更多家庭了解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我们希望能构筑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击剑发展生态,”王钰总结道,“在这个生态里,孩子们不仅能学到技能,更能收获健康、快乐、友谊和成长。”
展望未来,王钰充满信心,她相信,随着社会对体育育人功能认识的深化,以及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地,击剑运动将在青少年中迎来更广阔的天地。“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未来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这段手持长剑、在剑道上挥洒汗水的经历,所培养出的勇敢、专注、智慧和尊重,将如同隐形的铠甲,伴随他们走向未来人生的每一个‘赛场’。”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剑道上,映照着孩子们依旧不知疲倦的身影,那清脆的击剑声,仿佛是他们快乐成长的节拍,对于王钰和所有热爱击剑的人们而言,这声音,正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乐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重回剑道、享受击剑的快乐,这份朴素而真挚的愿望,正驱动着他们不断前行,为中国击剑的未来,铺垫下更坚实的基础。








留言0